社群最新動態
自卑感在阿德勒心理學中,是由價值+較少+判斷,三個詞彙所組成,也就是說自卑感跟自我價值的判斷是有關係的。其精隨就是我們賦予被比較的事物什麼樣的意義,所以其實自卑感並不是一個客觀的事實,而是一種主觀的解釋。
★★★★★ 5年前
相較於佛洛伊德的因果論,因為小時候的創傷造成現今的結果,阿德勒的決定論,更能鼓勵人們繼續向生命前進,書中對於自卑感的解釋還有權力鬥爭,以及人為什麼產生孤獨,都有非常獨特跟到位的說明跟看法,阿德勒不愧是心理學三巨頭之一。
1、情緒陰影,會以一種重複過去【情感經驗】的方式,呈現在現今的人際關係中。
2、情緒陰影,讓我們在人際關係中,總有些【信念】上的堅持。
3、情緒陰影,讓我們在人際互動中,出現一種難以控制的自動化(慣性)行為。
4、情緒陰影,讓我們反覆的陷入一種特定主題的恐懼感當中。
實用的工具書,台灣教育體系對於情緒的教導與學習非常的少,往往我們帶著陌生的自己,不理解自己的情緒為何發作的疑問,在與社會中的其他人互動,有時候在人際關係上傷了傷,才會想要再去尋求答案,此書透過榮格的人格原型理論,帶你深入了解情緒發生的脈絡,透過初中的小練習,讓你一次又一次的深入自己,理解自己,讓自己變得純粹、靜定。是非常推薦且實用的好書,值得買回家珍藏。
5年前
Yi Sin Li 太陽的血是黑的 新增了一個評分。
★★★★★ 5年前
Yi Sin Li 幽黯國度: 障礙者的愛與性 新增了一個評分。
★★★★ 5年前
可以檢視許多障礙者的愛與性的不平等。
李欣容 我們回家吧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如果一段愛情結束了,但它仍然可以影響妳的一生,讓妳願意背負這段愛情繼續活下去,這就不只是愛情,它是妳的生命。妳用一輩子告訴自己,妳真真切切地愛過一個人,愛得那麼深那麼痛,而後來的妳也因此活得那麼努力與認真,只因為妳想證明妳是愛過的
插圖和顏色由來都很吸引人,
雖然對於出處不是很確定,
但作為小品看很輕鬆~
★★★★ 5年前
這本書收錄了15位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在最後一堂課送給學生的人生觀點與智慧,期許大家無論在何時何地或遭遇什麼困難,都勿忘初衷。
書裡頭的每個故事裡頭都充滿人生的智慧及觀點,在學校裡頭不見得學習的到,必須經過生活的淬煉拓寬視野與了解來提升。人的潛能是無極限的,當我們相信自己能做到並且努力朝目標前進時,完成理想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。重點是在朝向每個目標的過程,當我們面臨大大小小的抉擇時,都別忘了自己的核心信念價值,守著它並忠於它。
就像神隱少女裡,白龍囑咐千尋不可忘記自己的名字。忘了自己的名字,忘了自己是誰,你過的就是他人、社會、世俗的人生了,因此當最後千尋想起白龍的名字時,幫助了白龍找回他的根源,也找回他的人生!我們是否也有在某些時刻迷失自己,且歷經一番波折才找回自己的經驗呢?記得找回自己時的那種感動、那種力量,人生漫長,我們時時刻刻都需要這種力量及覺醒與我們同行。
我把他當作是一本工具書,淺顯易懂,又提供很多正向鼓勵的觀點,當你陷在失落或負面的情緒裡時,非常推薦你閱讀,我相信它能把你的迷失敲出一些裂縫,有了裂縫,迷失之路才會開始清晰。
我們正身處在一種「傳播者三層肉」的奇幻處境:

一級傳播者:專業媒體內容,以臉書圖文、部落格、youtube影音、ig照片等個人內容生產。

二級傳播者:臉書、推特、youtube等個人平台

三級傳播者:將新聞、影像、聲音傳送到終端用戶電腦或手機的網路電信服務商。

網路內容消費者並未停止消費,只是以上網費之名,改付給「三級傳播者」;廣告主也未停止刊登廣告,他們只是將大部分預算挪移給「二級傳播者」;問題來了,真正的內容生產者,那些撰寫報導和評論、拍攝影片、分享觀點和爬梳事件的「一級傳播者」,很少獲得報償。

(頁13-14)
現實是,google已是全球最大單一廣告公司,2016年以來,美國新增的數位廣告預算中,85%都被臉書及google大口鯨吞;另一方面,由系統自動媒合投放的程式化廣告,幾乎主導數位廣告市場,新聞媒體越來越難依賴廣告模式生存。(頁18)
《金融時報》發現,新訂戶的開發成本,大約是維護舊訂戶的4-5倍,因此,「留住現有訂戶」是第一要務。核心竅門是透過數據分析,盡可能提高訂戶的互動率(engagement)....2016年推出的My FT,是《金融時報》黏住用戶的利器之一,它讓訂戶設定自己有興趣的議題或關鍵字,每當有相關報導或評論,系統教會每天打包一封新聞信,主動寄給讀者,吸引回站瀏覽。(頁58-59)
傅柯曾指出,每一個社會都有自己生產真實的系統,即他所說的「真理政體」(regime of truth)。他也描述了「真實」的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特性,即在政治權利需求「真實」時,它容易受到經常性的政治性煽動影響。攝影集《給台灣一個機會》裡所收錄的鄭南榕相關照片中,這種誓死如歸的震懾效果,可以燃起人們未經權宜的同情、義憤,甚至對特定政治意識形態認同。(頁45)
一如 John Tagg的提醒,用一種普遍化的概念來理解攝影,是很有問題的。我想進一步指出,情境化或脈絡化特定事物,往往是視覺文本(例如一張照片)裡的意義建構的決定性因素。(頁3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