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群最新動態
Yi Sin Li 太陽的血是黑的 新增了一個評分。
★★★★★ 5年前
Yi Sin Li 幽黯國度: 障礙者的愛與性 新增了一個評分。
★★★★ 5年前
可以檢視許多障礙者的愛與性的不平等。
李欣容 我們回家吧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如果一段愛情結束了,但它仍然可以影響妳的一生,讓妳願意背負這段愛情繼續活下去,這就不只是愛情,它是妳的生命。妳用一輩子告訴自己,妳真真切切地愛過一個人,愛得那麼深那麼痛,而後來的妳也因此活得那麼努力與認真,只因為妳想證明妳是愛過的
插圖和顏色由來都很吸引人,
雖然對於出處不是很確定,
但作為小品看很輕鬆~
★★★★ 5年前
這本書收錄了15位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在最後一堂課送給學生的人生觀點與智慧,期許大家無論在何時何地或遭遇什麼困難,都勿忘初衷。
書裡頭的每個故事裡頭都充滿人生的智慧及觀點,在學校裡頭不見得學習的到,必須經過生活的淬煉拓寬視野與了解來提升。人的潛能是無極限的,當我們相信自己能做到並且努力朝目標前進時,完成理想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。重點是在朝向每個目標的過程,當我們面臨大大小小的抉擇時,都別忘了自己的核心信念價值,守著它並忠於它。
就像神隱少女裡,白龍囑咐千尋不可忘記自己的名字。忘了自己的名字,忘了自己是誰,你過的就是他人、社會、世俗的人生了,因此當最後千尋想起白龍的名字時,幫助了白龍找回他的根源,也找回他的人生!我們是否也有在某些時刻迷失自己,且歷經一番波折才找回自己的經驗呢?記得找回自己時的那種感動、那種力量,人生漫長,我們時時刻刻都需要這種力量及覺醒與我們同行。
我把他當作是一本工具書,淺顯易懂,又提供很多正向鼓勵的觀點,當你陷在失落或負面的情緒裡時,非常推薦你閱讀,我相信它能把你的迷失敲出一些裂縫,有了裂縫,迷失之路才會開始清晰。
我們正身處在一種「傳播者三層肉」的奇幻處境:

一級傳播者:專業媒體內容,以臉書圖文、部落格、youtube影音、ig照片等個人內容生產。

二級傳播者:臉書、推特、youtube等個人平台

三級傳播者:將新聞、影像、聲音傳送到終端用戶電腦或手機的網路電信服務商。

網路內容消費者並未停止消費,只是以上網費之名,改付給「三級傳播者」;廣告主也未停止刊登廣告,他們只是將大部分預算挪移給「二級傳播者」;問題來了,真正的內容生產者,那些撰寫報導和評論、拍攝影片、分享觀點和爬梳事件的「一級傳播者」,很少獲得報償。

(頁13-14)
現實是,google已是全球最大單一廣告公司,2016年以來,美國新增的數位廣告預算中,85%都被臉書及google大口鯨吞;另一方面,由系統自動媒合投放的程式化廣告,幾乎主導數位廣告市場,新聞媒體越來越難依賴廣告模式生存。(頁18)
《金融時報》發現,新訂戶的開發成本,大約是維護舊訂戶的4-5倍,因此,「留住現有訂戶」是第一要務。核心竅門是透過數據分析,盡可能提高訂戶的互動率(engagement)....2016年推出的My FT,是《金融時報》黏住用戶的利器之一,它讓訂戶設定自己有興趣的議題或關鍵字,每當有相關報導或評論,系統教會每天打包一封新聞信,主動寄給讀者,吸引回站瀏覽。(頁58-59)
傅柯曾指出,每一個社會都有自己生產真實的系統,即他所說的「真理政體」(regime of truth)。他也描述了「真實」的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特性,即在政治權利需求「真實」時,它容易受到經常性的政治性煽動影響。攝影集《給台灣一個機會》裡所收錄的鄭南榕相關照片中,這種誓死如歸的震懾效果,可以燃起人們未經權宜的同情、義憤,甚至對特定政治意識形態認同。(頁45)
一如 John Tagg的提醒,用一種普遍化的概念來理解攝影,是很有問題的。我想進一步指出,情境化或脈絡化特定事物,往往是視覺文本(例如一張照片)裡的意義建構的決定性因素。(頁34)
這本書適合覺得自己個性內向,在職場上,尤其是在大公司中要跟許多人相處,會感到困擾的人。

作者用他的經驗來傳達,內向者也能有自己的一套職場生存法則,跟外向者達到同樣的目標成就。例如談生意,比起外向者可以在多人聚會中侃侃而談,吸引目光焦點,而內向者是擅長一對一的深度對談,那麼,就建立出這樣的情境吧。

書中後段也提到,其實內向跟外向性格,是同時存在一個人的人格中,只是比例多寡而已,所以透過自我覺察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處世之道,才是最重要的。
★★★★ 5年前
讀著這本書,想起自己18歲那年,拖著一卡皮箱到台北念大學的時光。利用幾個晚上,翻閱黃山料的生活紀錄,從隻身遠離家鄉到《一件襯衫》的跨界合作,精準設定目標,在跌跌撞撞的人生裡激發不同的滋味,熱情而用力地度過每一天,有限的時間發揮無限的潛能。
★★★★ 5年前
全系列大成
Wendy Lin 鬼吹燈 II之三: 怒晴湘西 新增了一個評分。
★★★★ 5年前
★★★★★ 5年前
【共鳴、想念,推薦你讀《為什麼去遠方》】
今天看完了《為什麼去遠方》這本書,心中有很濃郁的共鳴感,作者苡絃分享了她一年的交換學生心得,以及之後的種種,不斷地圍繞在一個主軸上 ---- 人助旅行。旅行中令你最回味的不是幾個必去的國家公園,而是那些你遇到種種不同的人。
跟著書在流動時我不斷地回想到這幾年在國外遇到的朋友們,在印度生活時的歐洲、南美、印度,以及在北京的朋友,由於你們,我的這段旅程過的很美好,而我又再度想起那幾次我們毫無畏懼的旅程、決定、患難、歡聚等等;卻也在書中解說,才發現當初自己的許多格格不入只是一時不察,或是遲疑但其實順其自然就好,讀到一半老是會有「啊,原來當時XX是這樣的意思啊、原來XX是這個意思啊」現在才懂,真是有點遲鈍。
讀完之後讓我更想念一段時間沒有聯絡、那些用 WeChat 聯繫不到的朋友們,有人要結婚、有人事業有成,有人去了日本一直耍賴不回去等等,我們的回憶擠在那黃澄澄的Auto 裡。
「共鳴」
我參加完 Exchange 之前受過許多人的啟發,種下了去外面一趟的動力,回國之後,我更希望能夠讓更多人願意去看看這個其實可以很單純的世界,《為什麼去遠方》讓我這幾天在最溫暖的共鳴裡頭回憶起那段日子的......的特別。每天我早上太陽還沒起來就出門工作,拿著兩個杯子去裝咖啡拉奶精,洗手拿兩個湯匙在芭蕉葉上刮飯,解釋中文字意,聊天,回家跟烏鴉搶我曬衣服用的夾子,到對面跟回教徒買沙威瑪,走一圈市集,幫 Girls 去賣酒的籠子(?)與一群臭印度人擠在一起買啤酒,吃到很辣的Briyani討水喝,等巴西媽媽回來,一起去Party Party,and after party,喝阿根廷茶,撿之前義大利室友留下來那個不能說的草,捷克的室友說她歷史研究專題是神風特攻隊,日本室友說他爺爺差一點就要開上去了,中國人跟日本人核對原來兩邊都有教相同的歷史,嘛,很多往事都飛出來。
所以我推薦,有 Exchange 經驗的人,很值得看《為什麼去遠方》,會回想起很多事情。在考慮 Exchange 的人,快看。其他人,也應該看看《為什麼去遠方》,理解一下我們在世界上各處不同的鄰居以及豐富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