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ing-Hao Yang

讀過 17 本書  ·  給過 17 個評分  ·  寫過 0 則留言  ·  摘錄 35 段文字  ·  分享 0 個連結
常用標籤
全部摘錄(35)
我們正身處在一種「傳播者三層肉」的奇幻處境:

一級傳播者:專業媒體內容,以臉書圖文、部落格、youtube影音、ig照片等個人內容生產。

二級傳播者:臉書、推特、youtube等個人平台

三級傳播者:將新聞、影像、聲音傳送到終端用戶電腦或手機的網路電信服務商。

網路內容消費者並未停止消費,只是以上網費之名,改付給「三級傳播者」;廣告主也未停止刊登廣告,他們只是將大部分預算挪移給「二級傳播者」;問題來了,真正的內容生產者,那些撰寫報導和評論、拍攝影片、分享觀點和爬梳事件的「一級傳播者」,很少獲得報償。

(頁13-14)
現實是,google已是全球最大單一廣告公司,2016年以來,美國新增的數位廣告預算中,85%都被臉書及google大口鯨吞;另一方面,由系統自動媒合投放的程式化廣告,幾乎主導數位廣告市場,新聞媒體越來越難依賴廣告模式生存。(頁18)
《金融時報》發現,新訂戶的開發成本,大約是維護舊訂戶的4-5倍,因此,「留住現有訂戶」是第一要務。核心竅門是透過數據分析,盡可能提高訂戶的互動率(engagement)....2016年推出的My FT,是《金融時報》黏住用戶的利器之一,它讓訂戶設定自己有興趣的議題或關鍵字,每當有相關報導或評論,系統教會每天打包一封新聞信,主動寄給讀者,吸引回站瀏覽。(頁58-59)
傅柯曾指出,每一個社會都有自己生產真實的系統,即他所說的「真理政體」(regime of truth)。他也描述了「真實」的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特性,即在政治權利需求「真實」時,它容易受到經常性的政治性煽動影響。攝影集《給台灣一個機會》裡所收錄的鄭南榕相關照片中,這種誓死如歸的震懾效果,可以燃起人們未經權宜的同情、義憤,甚至對特定政治意識形態認同。(頁45)
一如 John Tagg的提醒,用一種普遍化的概念來理解攝影,是很有問題的。我想進一步指出,情境化或脈絡化特定事物,往往是視覺文本(例如一張照片)裡的意義建構的決定性因素。(頁34)
Ting-Hao Yang 奇萊前書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那追趕的呼嘯令人顫慄,證明天地間是有種形而上的威嚴。在那童年的末尾,如此猜測緬懷著,如今坐想其中的奧義,覺得那領悟何嘗不就等於古典神話的起源和成熟呢?那威嚴是赫赫譴責的威嚴,正如宙士的雷霆,刹那迸發,劃過鬱鬱藍天,以震耳欲聾的聲響降臨人界,使我們恐慌驚怖。那是早在柏拉圖以前就已經産生的神話,在地中海北端一片崢嶸土地的角落,人們進化著,憑他們的想像創造了這神話。憑想像,不如說是憑經驗,憑群落結合的無意識,一種collective unconscious,遂確定了宙士雷霆的形象。

這神話發生的動力顯然是一種恐怖感,人們對形而上威嚴的懼怕。我警覺我微小的生命正步入一個新的無意識的階段,在恐怖懼怕中,在那呼嘯和震動之中,孕育了一組神話結構;或者說,那神話的起源是比這地震的春天早得多,也許在風雨洪流,山林曠野,血光淚水,在這以前在我不寧的足迹裏就已經發生了——如果是這樣的,是這春天追趕的呼嘯和暈眩的震動,促成我一組神話結構的成熟。

啊春天,黑色的春天假定這一切竟然非如此不可,那黑色的春天所提示給予我的正是詩的端倪。假定這其中有詩,在神話成熟的過程裏詩就産生了,這端倪是不可能秘而不宣的,那麼你信不信神與神之間曾經發動過戰爭,正如詩人所敍述的驚人的搏鬥和廝殺以及其他事故等等?你信不信別的那些優秀作者所渲染的神蹟,一件一件繡入女神的聖袍,當它儼然升入雅典的衛城。詩是神話的解說。(頁130)
Ting-Hao Yang 影像的閱讀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在美學運動中見到一個相似的矛盾,存在於機械與現代科技產生的價值:秩序精確與數學的價值。……史達林主義的精髓便是:對現實主觀的退卻會帶來對純淨客觀需求的教條。……被忽略的是:主觀經驗是是一項歷史因素,同時地陷入和否認主觀。相對地,社會與政治的錯誤是去相信經濟決定論,這是在本世紀結束前的一項錯誤。(頁155)
Ting-Hao Yang 影像的閱讀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若能為照片創造一個適當的時空脈絡,則任何一張照片都可以成為這樣一種「現在」。.....運用文字、比較方法和符號均可以替一張沖印出來的相片創造背景情境,也就是說,各種方法和記號可以幫助我們「觸及」回憶。在照片的四周,我們必須建立一套放射性的系統,以便我們能同時以個人的、政治的、經濟的、戲劇化、日常化和歷史的觀點來欣賞。(頁81)
Ting-Hao Yang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創業腦就是一種隨時檢查傘包的心態。明天把你丟到半空,你能存活嗎?當所有雇主都看不到你的價值,你有辦法為自己創造價值嗎?(頁66)
Ting-Hao Yang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如果把投履歷、面試當作一種自我驗收。也看不出有何不妥:你在現有崗位上有累積到別家企業想要的技能嗎?你不受重用是主管有眼無珠,還是別家看你也不過爾爾?.....三十五歲,只要能擴大視野,都是該跳的槽。(頁40)
Ting-Hao Yang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台灣今天所謂的小確幸像吃brunch、看電影、泡咖啡館,卻是一種生活步調,一種排遣時日的方式,不是點綴.... brunch、電影、咖啡館只能是一種生活風格,不可能帶來自我肯定。(頁26-27)
Ting-Hao Yang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過度標榜「走自己的路」,卻可能忽略自我準備的死功夫。(頁19)
Ting-Hao Yang 比霧更深的地方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或許活在世間,就沒有徹底漂洗乾淨的時候,只有經歷一種顏色、再一種顏色;這一刻認定為「我」的色澤,這個相對清閒的感覺,也是一時之染。用不了多久,上班日的時間感就會回來,牠會像一隻嗅覺靈敏的獸,找到我身上容易著急的那個層次,和裡面的妖怪交頭接耳,拱著它,把它從這一刻的安靜叫醒過來。(梅花山,2019:52)
Ting-Hao Yang 我是許涼涼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愛情也是人的影子,憎恨也是影子,慾念也是影子,殘酷也是影子。這世間交錯深淺關係不等的人,互為彼此的光影,形塑他人也被形塑,有時清楚了點,有時模糊了些,有時出線了點,有時黯淡了去,這一切的一切,互為光影,為彼此著色,浮世形成。(頁169)
Ting-Hao Yang 地海巫師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如果不曉得變換了以後,緊接著會出現什麼好壞結果,即使只是一樣物品、一顆小卵石、一粒小沙子,也千萬不要變換。宇宙是平衡的,處在「一體至衡」的狀態。巫師的變換能力或召喚能力會動搖天地平衡,那種力量是危險的,非常危險。所以,務必依知識而行,務必視需要才做。點亮一盞燭光,即投出一道黑影.....。(頁78-79)
Ting-Hao Yang 我是許涼涼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一個人要言而有信,必須用過程去檢驗,言而有信這美譽是實實在在的,是扎實累積的,靠的是過程一點一滴的建立,需要大量的紀律與自我要求與嚴格訓練,那不是一個一時開花的燦爛,那是一個時時刻刻分分秒秒的自我訓練,健身一樣地,一身精瘦肌肉可以看出你的意志與堅持還有格調。(頁151)
凡是在典範層面採取干預或推動變革的人,都產生巨大的槓桿效應,並從根本上改變系統。....孔恩(Thomas Kuhn)對科學典範變革的研究指出:

1.你需要持續地留意,在舊的典範中有哪些異常和失效之處,對於新的典範,你需要不停地宣講和行動,並持之以恆。

2.在可能的情況下,加入新典範;在受人被接納並佔主導地位的社會環境中,切身體驗新典範。

3.不要與反對的人接觸,以免浪費時間;相反地,你要與積極變革代理人合作,置身於心胸開闊,願意接納新事物的社會人群中。(頁277)
Ting-Hao Yang 造房子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童寯先生的《江南園林志》寫得厲害,其最根本的東西,後人至今沒有超得過的.......先生開篇就提出好園子的三個標準,分別是「疏密得宜,曲折盡致,眼前有景。」。......童先生之後,論園林的文字不可謂不多,但談的多是解釋、某種知識,對如何做好一個園子,基本上沒有幫助。這十二個字的標準裡,後人最難解的,應該是「眼中有景」四字。景要有真情趣,就應該是被發現和被披露出來的,不是什麼景都能叫景的。「眼前」二字,指的是在漫遊中經一轉折停頓,突然出現,為特殊事物、視線和氛圍所激發。......真正打動人心的,肯定不止是來自那些文史,畫史和建築史的泛泛典故知識。營造的起興,更來自純粹的個人回憶經驗。(頁105-106)
Ting-Hao Yang 造房子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造房子確實是一種「空間」營造活動,但有意思的是,造了半天,「空間」未必出來,而且越是想表現「自我」,真正的「空間」就越營造不出來。「空」這個字很需要玩味,他肯定不只是物理體積。.....如果說「空間」是要擱置「自我」才能進去的一種結構,「營造」就是要親手去做才行。做要跟有修為的人去做。做之前,不必問太多問題。把每件事從頭到尾做了就有體會。這種活動,是急切不得的。(頁82)
Ting-Hao Yang 造房子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迷思與動手並不分開,它開啟一個過程,一條道路,可能穿越體系化的知識馴養,喚醒自己面對現實的原初感覺,修復業已退化的感官。(頁59)
Ting-Hao Yang 眼前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《論語》裏一樣處處是某事某人的是非論斷,但孔子努力要學生知道的反而是,在就事論事就人論人的當下嚴正是非對錯分辨,和某種普遍性、終極性的定論(某種真理)之間,其距離有多遙遠,中間橫亙著一整個可懼的世界,以及讓一切不斷變動並流逝的更加可懼時間,事實上,孔子(我以為是認真的,但也是有意的,策略的)常對相同的問題給予不同的回答,今天明天不同,子路問冉有問不同;還有「未知也」這一保留之詞也算是孔子常用,用於人也用於事,用於對生命和死亡的探詢;還有,孔子不惜破壞甚至推翻自己的話,也許是在他覺察學生太相信時,以至於某些記憶力良好的可憐迷路學生會抗議:「可是老師你不是才剛講過—------」是的,最可懼最不確定的是時間,一直移動著的時間,當下對的不見得未來還是對的。......你們會記得修正嗎?會因此怪我嗎?(頁318-319)
Ting-Hao Yang 眼前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李維史陀......直接以樂曲結構作為他神話理論的結構,從思索到呈現,李維史陀自己講,如果不當個人類學者或還有另一輪人生,他想當交響樂團指揮。(頁248)
Ting-Hao Yang 眼前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懷疑是有益健康的,當然如此,但懷疑跟所有東西一樣,仍受制於邊際效益遞減這一無情的法則,時間一久(比方持續一百年兩百年),其效益會逐漸窮盡、歸零,甚至成為負數,病顯露出一種蒼老的殘暴(如「思想初生是溫柔的,當它蒼老時卻總是殘暴的。」);而懷疑另一個通則般的特質是,它一向比較容易,人甚至不必準備什麼,只要學會說「不」就行了。容易的東西不見得不多,但總是一下子來的太多需要打掃清理,還往往固著為一種習慣,也僅僅是是個習慣而已。(頁6-7)
Ting-Hao Yang 圈外編輯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碰上真正有新意的事物時,人無法立即給予「美麗」、「優秀」等評價。面對這事物,你無法斷定它是最棒的還是最糟的,它卻會撥撩你心靈內側,使你坐立難安。(頁183)
Ting-Hao Yang 圈外編輯 摘錄了一段文字。
5年前
我們不該遵從他人意見,應該先靠自己挑選、先吃看看再說。..... 所謂磨練嗅覺、強化味蕾,指的就是這麼一回事。.....美術也好,文學也好,音樂也好,在這些領域如果不試著開啟新的一扇門,把別人的評價放一邊,就無法累積經驗。反覆經歷成功與失敗,久而久之你看到覺得好的東西,就能斷言它是好東西了,不管其他人看法如何。「逐漸增加段數,開始我行我素」其實是非常重要的。(頁22)
聚焦,才是成功之鑰。.....你所應該考慮的機會只有一種,就是:建立客戶基礎,讓事業「做起來」的機會。所謂做起來,是指事業可以靠營運所產生的現金流量,自給自足。首先,你必須搞清楚哪些客戶可以給你這種基礎,並懂得如何把它們拉進來。之後,你必須持續不懈地專心建立這個基礎。(頁54)
保護你的資本,只把錢花在你確定短期內會產生正現金流量的事情上。第二,盡所有可能,努力維持最高的每月毛利率。不要追逐任何低毛利率的銷售。(頁34)
從系統上看,市場競爭的本質是消除市場競爭。正是由於存在富者越富的增強迴路,美國眾多的汽車公司減少到三巨頭(由於存在反壟斷法,所以不是一家);在美國大多數主要城市,每個城市現在只剩一家新聞類的報紙;在每一個市場化的經濟體中,我們也可以發現,從長期來看,公司數量存在下降趨勢,而公司的規模有擴大的趨勢。(頁221)
「以眼還眼,以牙還牙」是導致競爭升級局面出現的決策規則。競爭升級源自一個增強迴路,互相競爭的參與者都試圖超越對方,佔據上風。....就像其他系統陷阱一樣,競爭升級也不一定就是一件壞事。如果大家競相爭奪一些符合人們預期的目標,例如研發出速度更快的電腦,治療愛滋病的方法,它就能加速整個系統進步。但是,如果它驅動的是惡性競爭、暴力、爭吵、噪音或憤怒,它就真的是一個很危險的陷阱。(頁215)
語言思考、圖像思考都是人的大腦能做的事,而且彼此不衝突...從小學教育以來到整個台灣的教育系統,都教你用語言記憶、用語言思考——你把圖像思考的能力幾乎荒廢了。(頁108)
觀察不是一種天賦,而是一種耐心的訓練,必須經過長期有意識地練習才能。.....莫泊桑向前輩作家請教寫作的訣竅,老作家對莫泊桑說:「到巴黎的街頭,隨便找一個計程車司機;他乍看之下和其他計程車司機都一樣,但你要仔細觀察,直到你能夠把他描寫的和世界上其他司機都不同。在你的描寫中,他是與眾不同,完全不同的巴黎司機。」(頁101)
創意幾乎不涉及技術上的突破,它應用的都是目前已經成熟發展,甚至即將過時的技術。...創意是把兩個生活上不相干的活動組合在一起。(頁38)
包括我自己在內,不少人相信創意的來臨,雖然以「靈光一現」的方式出現,卻不乏過去的基礎。(頁28)
在社會系統中,上述這些要素各自的目標看起來都是正當的,但它們組合成為一個系統,互相影響,就造成吸毒和犯罪日益蔓延並很難根除的惡果。由於系統嵌著系統,所以目標中還會有其他目標。...一個成功的系統,應該能夠實現個體目標和系統目標的一致性。(頁49-50)
我並不認為系統思考的觀察方式比還原主義的觀察方式更優秀,我認為二者是互補的,相互具有參考意義。就像有時候,你可以透過你的眼睛觀察某些事物,但有時候又必須藉著顯微鏡或望遠鏡觀察另一些事物。(頁39)